鄂州疾控八月健康提示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5-08-08 20:05:05    阅读:83

8月份天气

持续高温的“三伏”天,

易出现高温酷暑、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炎热潮湿

各类细菌、蚊媒等生长繁殖加速,

易引发相关疾病传播。


鄂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朋友,注意防范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居家和外出旅行、户外活动需做好防护措施,预防乙脑、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疟疾、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虫媒传染病。此外,还要关注高温中暑和学生假期安全,做好防犬伤、防溺水等相关措施。

一、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所有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感染。典型症状包括发热、明显关节疼痛和皮疹,常伴随肌肉痛、头痛、恶心及疲倦。多数患者一周内好转,但30%-40%的患者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2025年7月,广东佛山因输入病例引发本地传播疫情,当前防控形势严峻。8月我省需高度警惕输入性病例导致本地传播的风险。

基孔肯雅热后近 3 个月的死亡风险较高 - 疫苗网


健康提示

1.做好个人防护: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草丛逗留;家中安装纱窗纱门,睡眠使用蚊帐;备妥蚊香、电蚊拍、驱蚊喷雾等防蚊工具。 

2.清除蚊虫孳生地:翻盆倒罐清积水,水培植物每3-5天彻底换水;定期清理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积水处;可投放灭蚊幼剂或采用物理隔断方式防蚊。  

3.及时就医与报备:若出现发热、关节痛、肌肉痛或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近期有疫区旅居史或明确蚊虫叮咬史者,需主动告知医生。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2周,多为6~9天。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发热,同时伴有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减少。患者常感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部分病例还会出现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此病多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月至10月(夏季尤为高发),在山区、丘陵、森林等蜱虫活跃区域更为常见,因此在这些地区进行户外活动或作业时需要特别注意防范。

肥城市人民政府 传染病防控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知识

健康提示
1.减少环境暴露:尽量避免在草地、灌木丛、树林、丘陵等蜱虫栖息地长时间坐卧、停留或晾晒衣物。如必须进入,务必提前做好防护。

2.强化个人防护: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尽量穿着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便于发现附着的蜱虫;将裤腿扎紧并塞入袜子或鞋子内,不穿凉鞋,减少皮肤裸露。可使用含0.5%氯菊酯的驱虫产品处理衣物,或直接穿着经氯菊酯处理过的衣物。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避蚊胺(仅建议2岁以上使用)驱避剂。

3.做好环境与宠物管理:定期清理居住地及周边环境的杂草积水,减少蜱虫滋生。加强家养宠物的管理,定期检查驱虫。

4.尽量科学处理蜱虫叮咬:发现蜱虫附着在皮肤上时,切勿生拉硬拽或使用火烧、涂抹酒精后硬拔等刺激方法,以免蜱虫口器折断残留体内。正确方法是:使用尖头镊子尽可能贴近皮肤夹住蜱虫的头部(或口器),保持稳定,用均匀的力度垂直向上拔出。取出蜱虫后,立即用碘酒、酒精或肥皂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及双手,避免接触蜱虫体液。

5.及时就医诊治:被蜱虫叮咬后的2周内,如果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有蜱虫叮咬或暴露史。


三、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叮咬传播。但不会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染。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以及皮疹等。当前,我省蚊媒活动活跃,加之暑期旅游客流增加,需高度警惕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


防治登革热,这些需了解这些知识-海南信息港


健康提示
1.清除蚊虫孳生地(源头预防):定期检查并彻底清理家中及周边环境中的积水容器,对这些容器应每3至5天刷洗并更换一次积水,确保无积水残留。

2.加强个人防蚊措施(日常防护):为家中安装纱窗、纱门,睡眠时务必使用蚊帐(特别是要保护好婴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时,应穿着浅色的长袖衣裤和袜子,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在身体裸露的部位,需规范涂抹含有避蚊胺、派卡瑞丁等驱蚊剂。

3.及时就医并告知病史(应急处理):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等疑似登革热症状,务必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近期是否有登革热疫区的旅行史或被蚊虫叮咬的经历。


四、高温中暑



高温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高湿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及水电解质大量流失,引发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常见诱因包括环境因素(如气温过高、长时间暴晒、风速小),个人因素(如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环卫工人、快递员、建筑工等高温作业者,以及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和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易发生中暑。


最容易中暑的时节来了!除了高温还应警惕高湿|中暑|意识障碍_新浪新闻

健康提示
1.减少高温暴露:避免在10:00-16:00高温时段外出或高强度活动,实行轮换作业,缩短单次工作时长;外出时穿戴宽松浅色衣物,戴遮阳帽、涂防晒霜,尽量在阴凉处活动。

2.重点人群防护:加强对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及慢性病患者的照护:督促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切勿将婴幼儿单独留在车内(即使车窗留缝,车内温度仍会快速升至致命水平);避免密闭车厢内午休。

3.科学补水:主动少量多次饮水,勿等口渴才喝;大量出汗后补充淡盐水或含电解质(钾、镁)的运动饮料;避免酒精、高糖饮料及大量冰水。

4.合理饮食:饮食清淡均衡,减少高油高脂食物,适当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如新鲜蔬果)。 

5.识别症状与应急处理:先兆症状(头晕、头痛、口渴、乏力、胸闷)→ 立即停止活动,转移至阴凉处,解开衣物,冷水擦拭皮肤或扇风降温,补充淡盐水。重症症状(高热、呕吐、意识模糊)→ 立即就医! 

五、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以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它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手或接触患者排泄物传播。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是预防的关键。

贝侬,感染性腹泻预防知识请您收藏


健康提示
1.做好个人手卫生:饭前便后、处理食材前,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尤其要帮助和督促儿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2.保障饮水安全:坚决不喝生水。日常饮用水必须彻底煮沸后再饮用。储存饮用水的容器要保持清洁,避免接触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

3.确保饮食卫生安全:不吃生冷、腐败或变质的食物,禁止生吃海鲜、贝类等易携带致病菌的食材。加工生食和熟食的刀具、砧板、容器等必须严格分开使用和存放。剩饭菜应及时放入冰箱冷藏,储存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绿叶蔬菜和海鲜)。再次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至滚烫。外出就餐时选择证照齐全、卫生条件良好的正规餐饮店就餐。

4.保持环境与物品清洁:定期对餐具、砧板、厨房台面等进行清洗和消毒(可采用煮沸的方式)。保持厨房、餐桌等区域的清洁干燥。做好家庭及周围环境的灭蝇、灭蚊工作。

5.加强患者管理:如果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在家休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患者的粪便、呕吐物应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后再处理。其使用的餐具、毛巾等个人生活物品应单独清洗消毒,避免与家人混用。照顾患者后,务必及时彻底洗手和消毒,以降低接触传播的风险。

六、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咳嗽、咳痰,可伴有痰中带血,以及午后低热、夜间盗汗、疲乏无力等症状。部分病例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表现,严重者可累及身体其他部位(如淋巴结、肾脏等),形成肺外结核。潜伏期长短不一,多数感染者在感染后1-2年内发病风险较高。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人口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如集体宿舍、监狱、医疗机构等)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如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老年人、营养不良者等)感染和发病风险更高。

正确认识肺结核 可防可治不可怕--阜宁日报


健康提示

1.减少高危环境暴露。尽量避免长时间停留在人员拥挤、通风不良的密闭环境。如需进入此类场所,应缩短停留时间,并注意个人防护。

2.强化个人防护措施。在人员密集场所或接触已知肺结核患者时,务必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有效阻隔含菌飞沫吸入。

3.加强环境卫生与通风。保持居住、工作、学习场所的空气流通,每日多次开窗通风。定期清洁环境,尤其是高频接触的表面。

4. 科学管理传染源与分泌物。肺结核患者应遵医嘱进行规范隔离和治疗。患者应将痰液吐入有盖的、含消毒液的容器中,或吐在纸巾里包裹好投入带盖垃圾桶,避免随地吐痰。接触痰液后或餐前务必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洗手。患者使用的餐具、衣物等应单独清洗或消毒。


5. 及时就医与规范治疗。若出现持续咳嗽、咳痰超过2周,或伴有午后低热、夜间盗汗、乏力、胸痛等症状,务必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主动向医生说明可能的肺结核患者接触史、居住环境及工作性质。确诊后必须严格遵医嘱完成规范的抗结核治疗(通常至少6个月),不可自行中断服药或减量,以防治疗失败和耐药结核产生。


七、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或直接接触水痘患者疱疹液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衣物、用具间接传播。感染病毒后通常需经过一段潜伏期发病,潜伏期一般为10至21天。发病时,常先出现发热、头痛等前驱症状,随后皮肤分批出现特征性皮疹(充满透明液体的疱疹)。,伴有明显瘙痒。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婴幼儿、成人、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春季水痘多发,儿童水痘如何防治?_治疗_症状_病毒


健康提示

1.接种疫苗是关键: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适龄儿童应及时完成水痘疫苗接种程序。

2.隔离患者防传播:水痘患者应居家隔离治疗,避免前往学校、工作地点等公共场所,直至全部疱疹完全结痂干燥(通常为发病后至少7天或皮疹出现后至少5天),且无新疱疹出现。隔离期间避免接触孕妇和新生儿。

3.个人卫生需加强: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患者或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患者使用过的毛巾、餐具、玩具等物品应单独清洗、消毒。

4.保持通风勤消毒:患者居住的房间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对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可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5.观察病情防重症: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剧烈咳嗽、呼吸急促、头痛加剧、皮疹异常红肿或化脓、步态不稳等严重症状,提示可能发生并发症,需立即就医。


6.避免抓挠减损伤:修剪患者指甲,避免抓挠疱疹,以防继发细菌感染和留下瘢痕。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缓解瘙痒。


7.特殊人群尤当心:孕妇、新生儿、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者一旦接触水痘患者或疑似水痘患者,应立即就医咨询暴露后预防措施(如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并密切观察是否发病。


供稿:急传所(本文仅用作公益科普宣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甘   煌

校对:王   浩

初审:柳鑫鹏

复审:江光荣

终审:吴纪明


  单位地址:湖北省鄂州市古城路86号 | 办公电话:027-60858323 | 预防接种咨询:027-60858213 | 从业人员健康证办理咨询 027-60858012 | 艾滋病防治咨询 027-60858030 | 血吸虫病防治咨询 027-60858220 | 结核病防治咨询 027-60858309

传染病疫情报告值班电话:0711-3380120

ICP备案号:鄂ICP备10020436号-1  访问人数:27399933